-------------------- 君子学以聚之,问以辩之(1),宽以居之,仁以行之(2)。《易》曰“见龙在田,利见大人”,君德也。 * * * (1)学以聚之,问以辩之:辩,通“辨”。此谓九二虽已“见龙在田”,但仍要勤于学问,增长知识。《正义》:“君子学以聚之者,九二从微而进,未在君位,故且习学以畜其德;问以辩之者,学有未了,更详问其事,以辩决于疑也。” (2)宽以居之,仁以行之:《正义》:“宽以居之者,当用宽裕之道居处其位也;仁以行之者,以仁恩之心行之被物。” * * * 君子靠学习来积累知识,靠发问来辨决疑难,胸怀宽阔而居于适当之位,心存仁爱而施诸一切行为。《周易》说“巨龙出现田间,利于出现大人”,这种“大人”具备了当国君的品德。 * * * 本节释《乾》九二爻辞。 -------------------- 九三重刚而不中(1),上不在天,下不在田(2),故乾乾因其时而惕,虽危无咎矣。 * * * (1)重刚而不中:初九、九二均为阳刚之爻,九三仍为阳爻,故称“重刚”;六十四卦的每卦只有二、五两爻居中,故九三“不中”。 (2)上不在天,下不在田:九五“飞龙在天”,九二“见龙在田”,九三则介乎“天”、“田”之间。《正义》:“上不在天,谓非五位;下不在田,谓非二位也。” * * * 九三是多重阳刚叠成的,居位不正中,上不达于高天,下不立于地面,所以要不断健强振作、随时保持警惕,这样即使面临危险也免遭咎害。 * * * 本节释《乾》九三爻辞。 -------------------- 九四重刚而不中,上不在天,下不在田,中不在人(1),故“或”之(2)。“或”之者,疑之也,故无咎。 * * * (1)中不在人:九四和九三的相同之处是“重刚而不中,上不在天,下不在田”;不同之处是九四更有“中不在人”一层。《系辞下传》:“《易》有天道,有地道,有人道,兼三才而两之”,即指《易》卦六爻,上、五为“天”,四、三为“人”,二、初为“地”。《正义》:“三之与四,俱为人道,但人道之中,人下近于地,上远于天。九三近二,是下近于地,正是人道,故九三不云‘中不在人’;九四则上近于天,下远于地,非人所处,故特云‘中不在人’。” (2)或:见九四爻辞注。 * * * 九四是多重阳刚叠成的,居位不正中,上不达于高天,下不立于地面,中不处于人境,所以强调“或”。强调“或”的意思,就是说明要有所疑虑而多方审度,这样就能不遭咎害。 * * * 本节释《乾》九四爻辞。 -------------------- 夫“大人”者,与天地合其德,与日月合其明,与四时合其序,与鬼神合其吉凶(1)。先天而天弗违(2),后天而奉天时(3)。天且弗违,而况于人乎?况于鬼神乎? * * * (1)“与天地合其德”四句:合犹言符合、相同。这四句是通过多种比拟来赞扬九五的“大人”。《正义》:“此论大人之德无所不合,广言所合之事。与天地合其德者,庄氏云,谓覆载也;与日月合其明者,谓照临也;与四时合其序者,若赏以春夏、刑以秋冬之类也;与鬼神合其吉凶者,若福善祸*也。” (2)先天:先于天象,这里指自然界尚未出现变化时,就预先采取必要的措施。 (3)后天:后于天象,这里指自然界出现变化之后,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。天时:指大自然的阴晴寒暑等变化规律。 * * * 九五爻辞所说的“大人”,他的道德像天地一样覆载万物,他的圣明像日月一样普照大地,他的施政像四时一样井然有序,他示人吉凶像鬼神一样奥妙莫测。他先于天象而行动,天不违背他;后于天象而处事,也能遵循天的变化规律。天尚且不违背他,何况人呢?何况鬼神呢? * * * 本节释《乾》九五爻辞。 -------------------- “亢”之为言也,知进而不知退,知存而不知亡,知得而不知丧。其唯圣人乎(1)!知进退存亡,而不失其正者,其唯圣人乎! * * * (1)其唯圣人乎:这是《文言》作者的慨叹语,与末句相同而复用,旨在渲染慨叹语气。案,《释文》引王肃本上句“圣”字作“愚”字,于义亦通。 * * * 上九爻辞所说的“亢”,是说明某种人只晓得进取而不知及时引退,只晓得生存而不知终将衰亡,只晓得获利而不知所得必失。大概只有圣人才是明智的吧!深知进取、引退、生存、灭亡的道理,行为不偏失正确途径的,大概只有圣人吧! * * * 本节释《乾》上九爻辞。李鼎祚以为“其唯圣人乎”至终四句释“用九”辞,含“乾元用九而天下治”之义(《集解》),可备一说。 【总论】 《乾》卦作为《周易》六十四卦之首,以“天”为象征形象,揭示了“阳刚”元素、“强健”气质的本质作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。孔颖达问道:“此既象天,何不谓之‘天’,而谓之‘乾’?”他自答说:天是“定体之名”,乾是“体用之称”,“天以健为用者,运行不息,应化无穷,此天自然之理。”(《正义》)事实上这是论及“象”与“意”的关系。从“象征”的角度分析,《乾》卦的喻旨,正是勉励人效法“天”的刚健精神,奋发向上;这也是《大象传》所极力推赞的:“君子以自强不息。”卦辞以“元,亨,利,贞”四言,高度概括“天”具有开创万物,并使之亨通、富利、正固这四方面“功德”,意在表明阳气是宇宙万物“资始”之本。但“阳刚”之气的自身发展,又有一定的规律,于是,六爻拟取“龙”作为“阳”的象征,从“潜龙”到“亢龙”,层层推进,形象地展示了阳气萌生、进长、盛壮乃至穷衰消亡的变化过程。其中九五“飞龙在天”,体现阳气至盛至美的情状;上九“亢龙有悔”,则披露物极必反、阳极生阴的哲理。《周易》的辩证哲学体系,在此铺下了第一块基石。要是进一步从“《易》者,象也”(《系辞下传》)这一特征细加考究,还可以发现,本卦的卦体取“天”为象,固是比喻;六爻的爻辞取“龙”为象,也是比喻:大旨无非揭明“阳刚”的内在气质。朱熹说:“《易》难看,不比他书。《易》说一个物,非真是一个物,如说‘龙’非真龙。”(《朱子语类》)这种假象寓意,广见于《周易》全书,是这部现存最古老的哲学著作所具备的重要特色。 |
QQ:915790790|赣ICP备11005942号-14|童子命,童子命查询,化解,八字排盘-易善命理 ( 赣公网安备 36028102000015 )
GMT+8, 2025-4-30 16:23 , Processed in 0.077668 second(s), 15 queries .